2013年7月至12月底,集团安委办组织了集团内部的三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主要检查了各公司的安全制度、设备设施维护、现场安全监管、安全规范管理、生产场地使用及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从检查的情况来看,整体安全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硬件的安全投入满足了安全生产的要求;但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措施的实施和执行上,还有未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的现象,以及由此带来事故隐患,等等,都是企业要实现持续安全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 思想上对安全生产未足够重视
一些公司主要安全责任人思想上欠缺警觉,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未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责任人落实制度,细化实施方案,欠缺牢固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
二、 安全管理弱化
一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职能部门,在人员的配备和专业技术都达标的情况下,仍出现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存在不去管、不会管、放任不安全行为的现象。
三、用工和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不严格
由于企业在用工难、人员流动性大的情况下,放宽招聘员工的进入关口,使一些生产人员的技术素质偏低,自我安全意识薄弱。本应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来弥补其中不足,但个别公司对员工使用欠缺规范管理,在制度、安全意识、专业技能等未全面实施培训教育就仓促上岗。在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上存在责任不清、管理不力,甚至以包代管的现象,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四、 安全监管不力
集团属下的各公司对安全监管工作或多或少地有所欠缺,未能使安全监管真正地实现强制性制约、参与、预防、反馈和保障功能,未能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和全程监管,达到参与和预放,反馈与保障的目的。各公司都配有安全主任等职位,我们的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也超出了国家的标准配备率,但仍未达到规避风险的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就是执行不力。监管未能贯穿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每一个环节。
五、隐患治理未形成体系
国家明确要求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应以完善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的体系,实行明确细化的责任机制、严谨的查报标准及重过程、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机制。但各公司普遍没有分级分类管理的体系、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造成隐患监管的缺失,对隐患欠缺了统计分析并加以控制,以至不时出现安全生产的责任事故。
六、安全培训不足
安全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提高全体劳动者安全生产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企业必须对从业人员不时进行安全思想(态度)、安全知识(应知)和安全技能(应会)的教育培训。但还有一些公司或单位在安全培训上做得很不够,未能抓紧抓好安全培训这一基础工作,而只是停留在“走形式”。
要解决上述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首先,各公司要做好安全生产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讲解安全生产案例和事故分析,让员工认清安全制度的重要性,提高遵守安全制度的自觉性。
其次,各公司必须在各层面、各岗位全面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做到依章办事。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从经济层面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必须完善事故的责任倒追制度,从各管理环节落实制度、把好关。
其三,各公司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各公司必须完善员工安全教育的系统培训,包括管理层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生产环境。尤其是要如实将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告知员工,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演练安全防范及事故应急等措施。
其四,各公司要建立隐患治理体系,及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对危险源进行建档等动态管理,重大危险源要单独建档管理。通过对每月、季度、每年的隐患及事故的科学分析,制定针对性管控对策,安全隐患的治理必须以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同时进行。
其五,各公司要强化现场监督管理,扭转执行不力的状况。要认真落实现场监管的各项制度,落实现场监管的巡回检查,保证足够的专业监管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督导,及时发现不安全行为,杜绝“三违”行为。特别是保证生产繁忙时段和重要作业的现场的专人监管,维持作业现场生产秩序,降低事故的几率。要善于运用科学手段对道路运输的行驶车辆实施有效监控,通过对GPS监控平台数据分析,及时把有害因素反馈到车辆,并提供应对的指引。
总之,各公司必须全面做好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贯穿生产的全过程,只有各个环节抓紧抓实,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发展。